电影中的角色为何不再真正死去?

Share Article

在当今的电影中,角色的死亡似乎已经失去了其永恒的意义。从《约翰·威克》系列到《复仇者联盟》,角色的复活已成为常态,这种现象让观众开始质疑电影中是否有真正的风险存在。
《约翰·威克》系列的最新衍生电影《芭蕾舞者》讲述了由安娜·德·阿玛斯饰演的Ruska Roma舞者为了复仇而训练成为刺客的故事。然而,即使没有这部衍生电影,约翰·威克这个角色也已经在《约翰·威克5》中宣布回归。这一消息对于那些认为《约翰·威克:第四章》中主角已经彻底死亡的观众来说,无疑是一个惊喜。这种现象不仅限于《约翰·威克》,在《007:无暇赴死》中,丹尼尔·克雷格饰演的詹姆斯·邦德牺牲自己拯救世界后,片尾字幕却宣布“詹姆斯·邦德将会回归”,这种处理方式让人感到既庄重又有些可笑。
超人在《蝙蝠侠大战超人:正义黎明》中死亡,却在《正义联盟》中复活;《复仇者联盟:无限战争》中的“弹指”让多位英雄化为灰烬,但观众心知肚明,彼得·帕克和特查拉等角色终将回归。这种现象可以追溯到1978年的《万圣节》,迈克尔·迈尔斯在片尾被枪击六次并从阳台坠落,看似死亡,却在最后镜头中消失,为续集留下了伏笔。这一时刻确立了电影续集文化中角色死亡的随意性,为今天约翰·威克等角色的复活铺平了道路。
这种角色死亡不再永恒的现象,虽然满足了粉丝的期待,却也逐渐削弱了电影的戏剧张力和道德内涵。电影不再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,缺乏古希腊戏剧中所称的“行动的统一性”。这种现象让电影变得越来越像情景喜剧,每一集结束后一切都会重置。更重要的是,它潜移默化地削弱了流行文化乃至我们社会中的内在道德感。如果电影中的死亡不再有意义,那么还有什么是有意义的呢?
角色的复活虽然让粉丝感到高兴,但这种趋势的累积效应是让电影失去了其内在的紧张感和道德重量。在追求商业成功的同时,电影制作人或许应该重新考虑角色死亡的真正意义,以及它对于故事和观众的深远影响。

发表回复